RFID經營無人零售店成本分析
沒有收銀員,結賬不用排隊,24小時售貨。近來,無人便利店在北京、廣州、上海、成都、西安、福州等地落地。據悉,目前,在全國進行技術測試的無人便利店有50個左右。
無人超市,我們按終端識別商品技術不同,可以分為三個流派:
• Amazon Go利用純計算機技術實現無人收銀;
• 以繽果盒子,Easy Go等利用RFID標簽完成;
以F5未來商店等利用二維碼付款方式完成。
在人工成本不斷上漲、攀高的當下,無人超市陸續在國內多個城市誕生,不再需要人員駐店,無需人工結賬,直接節約下了一大筆人工成本。而且,資本紛紛進入和布局無人超市領域,這也讓人們覺得無人超市的商品價格會便宜一些,將顛覆傳統的銷售格局,開啟新的消費時代。
但是,現實卻是,無人超市里的商品價格并不便宜,甚至比便利店里的還要貴,在價格競爭上沒有優勢。這種狀況或許讓很多人難以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無人超市客單價居高不下呢,我們試著分析開一家無人超市/便利店需要多少資金?
Amazon Go目前還處于內測階段,況且那種靠攝像頭和傳感器堆積的科技型超市已遠超實際商業價值,所以我們就以目前國內占據主流的RFID派“玻璃框超市”為例:
一個“RFID玻璃框超市”基本構成
布局一個RFID玻璃框無人超市,拆開看就是一個外圍玻璃框+內部若干設備等,包括從冷柜、貨架、電子標簽、攝像頭、各個傳感器以及商品陳設等軟項設備。
前期投入成本包括:
玻璃框價格:我們以歐尚的繽果盒子為例,目前一個18平米玻璃盒子+內部冷柜+貨架+攝像頭+若干傳感器等造價在5萬元左右。
租金:我們借鑒傳統便利店為例,一線城市中高端社區零售商業租金基本在15元/㎡,則每天日租金需要 270元,作為快閃店我們就以1個月租金為例:270*30=8100元。
首次鋪貨成本:以711為例,平均店鋪會陳列近800個SKU以保證陳列飽滿整潔,但考慮到“玻璃框超市”更小巧我們以500個SKU為例,按便利店客單價在12~20元,我們以10元商品成本計算,單個商品保持5個備貨,則至少需要 500*10*5=25000元。
RFID成本:按量大從優原則,單個RFID保持在0.3元成本,則500*0.3*5=750
(有的無人超市沒有選擇電子標簽,那也算省掉一筆投入)那么,首次投入固定成本就需要50000+25000+8100+750=83850元,而一個普通便利店單店初期投入約20萬 RMB,嗯,這么算下來確實只有傳統便利店一半。
日常運營成本:
電費:一個80㎡ 711便利店月均用電在8000度,考慮到目前玻璃框無人超市沒有占據主導的冰柜甚至微波爐加熱等服務,對折下來一個月也需要900度商業用電(按商業用電1塊計算);
人工:盡管減少了店員和收銀員,但是日常的理貨人員和配送人員也需要的吧,我們姑且前期一個理貨人員也承擔 司機+配送 工作,一線城市工資也需要達到4500以上(盡管隨著店鋪增多,這塊人力成本會作為邊際成本減少);——嗯,日常清潔我們讓這個理貨哥哥也承包了
損耗率:沃爾瑪的商品損耗率在5%左右,不排除也有無聊捏方便面或者擰開蓋子喝飲料又退還的,我們還是以5%損耗率作為標準(畢竟在廣州試點的無人超市目前還沒有盜竊發生,能用手機二維碼掃碼進入超市的信用指數也一般很高);
這樣,若要保證當天無人超市盈虧平衡,每天的營業額需要保持在2400元才只能支撐每天運營費用成本(我們姑且按商品20%毛利率計算,每天租金450元),還未包含RFID損耗,這時候也還未涵蓋固定成本。
后期維護成本:
無人超市通過技術、設備省掉了人力成本,但變相也是增加了這些設備、技術的維護成本。由于目前無人超市都是剛投入設備,所以我們還沒辦法去評估后期維護成本。我們拿自助售賣機為例,他們更像是一個縮小版的便利店,設置在機場、高鐵站或者學生宿舍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盈利能力都十分有限。目前基本上,這些設備的損壞維修等成本都是收不回來的。所以對于無人超市未來如何支撐設備維護成本,以目前營收方式不容樂觀。
無人超市如何實現盈利
或許現在談無人超市盈利還太早,畢竟有資本的吹捧與扶持。目前國內的RFID無人超市,可讀取的商品數量十分有限,并沒有脫離收銀臺的形式(或許有人會拿便利店運作模式質疑,試問連7-11等便利店都會隨時面對盈虧平衡問題賺著鋼镚的錢,何況用戶體驗更差的無人便利店);而F5未來超市采用的大型售貨機模式不僅SKU會受到限制,而且機械造價也相對較高,對于前期鋪店成本也是個問題。
繽果盒子打算在今年鋪設5000個網點,他們采取的方案是在一個城市找代理商,代理商再去找加盟商。
模式可復制成為關鍵
商業可復制性是目前無人超市競爭的焦點,也是投資人關心的問題。但就目前而言,即便是最為搶眼的兩家淘咖啡以及繽果盒子,在快速商業落地上仍遭遇難題。
消費者究竟是買無人超市里貴的東西,還是買便利店里便宜的商品,會綜合考慮,不會簡單地看價格。如果無人超市離消費者的工作地、居住地的路程比較近,就在家門口,以及在無人超市里購物不擁擠、不用排隊,購物舒適度較高,那么即便無人超市里的商品價格貴一點,也不會妨礙消費者進去購物的腳步。“這如同超市的蔬菜價格往往比農貿市場上的要貴一些,但很多市民還是去超市買菜,而不上農貿市場買菜的道理是一樣的。
在目前,無人超市的東西比便利店貴一些,這是很正常現象,是無人超市經營成本決定的。無人超市屬于新興事物,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層面還在不斷完善和成熟之中,這決定了無人超市的經營成本并不比大型超市、小型便利店低。
生產、經營成本角度說,任何一項技術初始階段,成本都會比較高,只有等到技術成熟之后,進行大面積推廣的時候,技術成本才會不斷降低,到那時候“拋去”人工成本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換句話說,在目前,無人超市雖然省下來人工成本,但增加較高的技術成本。
實際上無人超市最核心的賣點,并不是沒有了人工成本,帶動商品價格下降,而是智能化實現秒結算,讓消費者購物不用再排長隊,方便市民的購物生活,給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或許,我們還可以憧憬在未來,以生鮮主打為主的無人超市會根據我們購物消費記錄和習慣定時為我們配送準備相應健康食品吧,類似于我們小時候每天定時取牛奶一般。從健身房出來我們也會順便從無人超市帶一份屬于自己的低碳水化合物便當回家。